校友风采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友之窗 > 校友风采 > 正文
(优秀校友风采系列之十八)陶艺大师夫妇:一片深情在白瓷——记德化诚毅陶瓷艺术研究所创办人苏杜村、陈戴茹
来源: 作者: 日期: 2019-08-26 点击数:

校友名片

苏杜村,1971年出生,1987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德化白瓷雕塑烧制技艺国家非遗唯一传承人苏清河,扎扎实实学习了6年的陶瓷工艺制作;1992年在原集美轻工业学校陶瓷工艺造型班进修,1993年开始自主创业,1994年创办德化诚毅陶瓷艺术研究所。代表作《大唐风韵》《八仙过海》《十八罗汉》《南山海上观音》等在全国专业赛事、评展中屡屡披金戴银,有的被国内外著名艺术馆永久收藏。高级工艺美术师、国家高级雕塑技师、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、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,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。

陈戴茹,1974年出生,1992年就读原集美轻工业学校陶瓷工艺造型班,和苏杜村为同班同学。1997年和苏杜村结婚后,全身心投入诚毅陶瓷艺术研究所的经营。先后到景德镇陶瓷学院、中央工艺美院(清华大学美术学院)进修深造,创作出一批颇受欢迎的作品。高级工艺美术师、国家高级雕塑技师、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,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。


  母校情怀

苏杜村:感谢母校,让我从一个小县城走出来,见了世面,有勇气开创自己的事业。虽然在学校只待了一年,但这是改变一生命运的一年!
 

1_副本.jpg

  
    陈戴茹:我们的企业取名“诚毅”,就是为了感恩母校的培育之情。这么多年了,不论顺境还是逆境,“诚毅”二字一直鞭策着我们前行!激励着我们奋进!母校的校训,让我们无论做人、做生意都恪守诚信之道;让我们有毅力去抵御各种诱惑,始终坚持自己的方向,才有今天的一点成绩。
 

2.jpg

  
文/荷洁 图/陶艺夫妇提供

苏杜村和陈戴茹,就是因为陶瓷,彼此“确认了眼神”。

苏杜村说:我没想到她一个富裕人家的“千金”,愿意做这种和泥土打交道、又脏又累的活!

陈戴茹说:我就是被他身上那股创业的干劲所吸引!

两位陶艺大师相逢,珠联璧合、蓬荜生辉。

月老牵起的这根红线,在温润细腻的白瓷上催开了绚烂的艺术之花。从此,苏杜村才情喷发,陈戴茹倾心坚守,夫妻俩打造了陶瓷界的一段传奇,一部佳话。

  初创煎熬,四处颠簸推销产品

苏杜村16岁便开始学习陶瓷工艺制作,从泥丕做起,到每个流程。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又漫长,有时搓一串珠子都得花一个晚上的时间,才能达到他给自己定的“尽善尽美”的目标。6年扎实的磨练,他可以独当一面了。22岁时,他怀揣一身技艺,到原来的集美轻工业学校进修。丰富的实践加上理论的升华,他一下子觉得有了底气,从学校回来后便开始创业。

在外人看来,23岁就当老板的苏杜村很是风光:戴着BB机、拿着大哥大,开着吉普车……但风光背后的心酸,只有他自己知道。“创业初期没有多少资金,也不敢请工人。从产品的打模、雕塑、上釉、装窑、烧炉、出窑以及最后的销售,所有程序都得我一个人干。最痛苦的事情是:产品卖不出去!还得到处推销!”苏杜村快人快语。

陈戴茹至今清晰地记得1998年到大连参加展会的“遭遇”。那时候不像现在资讯这么发达,展会是最主要的销售渠道。她拉着十几箱观音像过去,结果“大受打击”。陈戴茹说,那时候的瓷土还比较差,烧出来的观音像很白、很亮,比较缺乏质感。客人疑惑地问:这是石膏吗?怎么要卖那么贵啊?

陈戴茹说,当时大家对德化、对陶瓷都没有什么概念,一听说是泉州的,又联想起晋江的假药案,感觉更糟糕了。作品一件都没有卖出去,十几箱原封不动拉回来。“那个惨哦,回来的路费都是向别人借的,吃饭钱都成问题!”

直到2000年后,他们的创业才迎来转机。最具转折性的是香港的一次展会,他们接到了10万元的一笔订单。这在德化引起不小的轰动。“我们这边做传统佛像的,都是小打小闹的,这么大的订单很少见。这是我们的第一桶金。” 陈戴茹说。

这次参展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。有客户问苏杜村:“苏杜村是谁啊?”苏杜村灵机一动,回答:“他是我的老师。”对方若有所思:“哦。”过后,苏杜村笑着说:当然不能说是我自己啊;我这么年轻,人家凭什么信任你啊?
 

3.创业初期的陶艺夫妇.jpg
创业初期的陶艺夫妇

  
    订单慢慢多了,新的问题也出现了,那就是生产忙碌起来了。为了不增加成本,工人不可能请太多,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做。这时候,陈戴茹发挥了大作用。丈夫要管产品开发,要跑业务,厂里的生产就靠她管理了。

烧窑是最重要的工序,那时候工艺相对落后,要有人守着,不停地看温度。生意好的时候,一星期要烧一次,通宵作业。起初,夫妻俩分时段看守。陈戴茹因为要带孩子,看上半夜,12点回家,丈夫值守下半夜。后来因为苏杜村时有应酬,回来较晚状态又不好,陈戴茹不放心,一个人包了,熬到凌晨三四点。

十几年的时间里,陈戴茹成了“超人”。工厂、家庭,里里外外一手抓。说起来不可思议,她竟然没有请人帮忙,接送两个孩子、买菜做饭、陪读,全部自己一个人扛,其余时间就在工厂。左邻右舍经常看见她背着孩子干活,都钦佩不已。每天像陀螺转个不停,直到2015年才稍微轻松一些。

“动如脱兔,静如处子”,用这形容陈戴茹再恰当不过了。做起事来风风火火的她,一旦进入陶艺世界,却是静影沉璧般宁静。“我喜欢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这就是我选择陶瓷的原因。”

妻子的付出,苏杜村铭记在心。他感动地说:“老婆对我帮助很大,书香门第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!”公婆对陈戴茹更是赞不绝口:“没有儿媳,就没有儿子的今天!”

“嫁他即是嫁陶瓷。”陈戴茹说,上天注定的这份姻缘同时带给自己喜欢的事业,这是幸福的。她喜欢这种忙碌充实的生活;去年有一段时间想让自己懒散一下,结果感觉快成脑痴呆了!

  坚守传统,二十多年痴心不改

苏杜村从创业开始,做的就是传统佛像的制作。作为中国“非遗”德化白瓷雕塑烧制技艺唯一传承人苏清河的弟子,他一直坚守传统瓷塑,二十多年来痴心不改,一往情深。

德化白瓷雕塑素以精雕细刻见长,技艺要求非常高。陈戴茹说,一尊观音像,脸部表情细腻,肢体千姿百态,衣裙上丰富的皱褶,颗颗饱满的佛珠,都需要精心地呈现。如果你学雕刻一朵花或一个小物件,可能几个星期就可以了;但观音像上单是要修好裙边,每条边都厚薄均匀,没有几年功夫是做不好的。

基于这些特点,传统佛像是纯手工制作,历经十几道工序,还得反复修整。陈戴茹一直在做修整的活,每天、每一尊佛像都要修。生意好的话,一天要修几十尊;生意一般时也要修十几尊。长期的固定姿势让她落下颈椎病,但也练就一双“火眼金睛”。基本上只要瞄一眼,就知道问题了:“喏,那个头歪了!”

为了确保品质,一些有问题甚至有瑕疵的作品,只能敲掉。陈戴茹说,前一段时间,有10尊观音像,因为一个细节没有处理好,烧成以后裂开了,全部报废!10尊哪,她虽然心疼,也得照办。

靠手工制作,生产过程更长,人工成本更多,当然产量也受到限制。于是,在人心浮躁的当下,苏杜村夫妇的事业经常面临一些“杂音”。

前些年,一种叫红瓷漆线雕的产品相当火爆,一件炒到上万元。很多陶瓷厂家趋之若鹜。也有不少人劝他们转型生产,夫妻俩不为所动。红瓷漆线雕红得飞快,也败得迅速,价格直落。现实褒奖了苏杜村夫妇的执着。

他们最开始做的是价位比较低、在普通百姓中流通的产品,多年来拥有了一批稳定的老客户。后来他们涉足高端礼品业务,利润空间较大。又有人说了:哎呀,那些那么便宜的东西,就不用做了吧。但是,他们坚持不放弃低价位产品,一方面是为了保持产品的丰富性,另一方面是为了恪守对老客户的承诺。

“他们一直在买你的东西,看着你成长,怎么能说不做就不做呢?”陈戴茹说,“不错,今天的我们厂房大了、宽了,规模上来了,但不要忘了最基础的客户,是他们的支持才有我们的今天。”

事实证明了这种坚持是正确的。当高端礼品市场受到冲击时,普通产品的稳定业绩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营。陈戴茹说,冲击之下,有些专门做高端礼品的企业都几乎倒闭了。

这份坚守,让他们的老客户非常稳定,占了将近一半;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他们创业一直跟到现在。
 

4.jpg

  
    夫妻俩经营的诚毅陶瓷艺术研究所,一开始就是边教学徒边生产;学徒都是从零学起,他们手把手教,非常真心。这么多年,从他们这里出去的学员好几百个,很受欢迎。同行非常认可“诚毅”这个牌子,只要听说是研究所出来的,面试环节都省了,直接上岗。

陈戴茹说,要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东西,才能做得开心,行得长久。多培养人才,事业才会后继有人。

  锐意创新,夫妻引领业界时尚

传承和创新,是一对“相爱相杀”的亲兄弟;对传统瓷塑的坚守,并不妨碍苏杜村夫妻艺术才思的喷涌,他们的创新让传统产品焕发了青春。

陈戴茹说,传统瓷塑中,观音的脸是比较庄严的,这种欣赏标准在老一辈人心目中根深蒂固。但是,现在随着网购的流行,很多佛像是年轻人帮父母挑的,他们的审美眼光不一样了。于是,观音的脸谱就有了变化,变成微笑的、接地气的、时尚的。还有,以前的观音都是纯白的,这些年在北方很流行彩绘,他们的产品也适当切入彩绘的元素。观音底下的莲花座,以前相对死板,现在做得逼真、生动多了,有些也上了彩绘。

负责产品开发、设计的苏杜村,是创新的主力。陈戴茹说,我老公很可能会几个月什么事情都不做,然后突然宣布:我要设计新产品了!紧接着就没日没夜地,一干几个月,甚至几年。我才明白,他之前逛来逛去的,原来是在积累素材,寻找灵感;一旦爆发,就不可收拾!

那套屡获大奖、创下拍卖奇迹的《十八罗汉》,就是这样出炉的。苏杜村花了三年时间,一头扎了进去,开发造型。俗话说“十八罗汉十八样”,18个人物神态各异,却又都栩栩如生。2014年,这套作品摘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、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金奖,并在拍卖会上创下了18万元的成交价,引起了业界轰动。

苏杜村创作的源泉依然是传统文化,人物也无非是佛像、罗汉、仕女等,但他以新颖独到的视角,作了全新的演绎。比如《十八罗汉》,以前也是有的,但很小,挺多十几厘米高,而苏杜村做到了40多厘米高。十八罗汉的动作也是有固定模式的,但是面部表情的细腻、逼真能否到位,人物的动态灵不灵动,衣纹是否有设计感,都需要沉下心来创作。

这套《十八罗汉》在当时的德化火了,掀起了一阵“跟随”旋风。“大家都在做《十八罗汉》,遍地开花。但是,不管怎么做,拿出来一比,都是我们家的最好!”陈戴茹自豪地说。

他们一直引领德化佛像陶瓷的时尚。2006年左右,他们创作的《八仙过海》获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。这件长将近1米、高60多厘米的大型作品,完全克服了旧作品尺寸小、工艺粗糙、造型不佳的缺陷,令业界眼睛一亮。八个人物同在一件作品中,几百处拼接,堪见功力之深。很快,,《八仙过海》也成了“风流人物”。
 

5.作品《八仙过海》.jpg
作品《八仙过海》

  
    说到时尚,触及了苏杜村夫妇最忧心的事情。“我们担心技艺后继无人啊!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么累这么苦、见效慢的事情,根本沉不下心。我的孩子,对这行也没兴趣。”苏杜村的话中透着担忧。

满脑子创新细胞的苏杜村开始琢磨“新招”。他说,打算在研究所搞一些类似沙龙的艺术品鉴活动,看能不能吸引年轻人,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“改造”过来。

祝愿大师如愿以偿。

联系我们

学校电话:0592-6283333、7790910 传真电话:0592-6079124
招生电话:0592-7790966、7790977地址:厦门市集美区杏前路22号
邮箱:bgs@jmgyxx.com 邮编:361022